江北新闻网 - 热点专题

2023-12-26 新闻中心

 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带领下,江北掀起了一轮轮兴修水利、治水护水的高潮。美丽江北秀水环绕,城水交融、人水相亲,谱写了新时代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华美篇章。

  我区水系纵横遍布全区,河网面积13.02平方公里,雨量充沛,夏季易发水灾,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水利建设在辖区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。

  从古至今,我区重视水利建设,唐有慈湖,宋有颜公渠、官山河、茅洲闸,明有慈城东、西二水门。甬江、姚江、慈江是流经我区的三条重要河流,历来是治理重点。

  流经我区境内的甬江全长10.27公里。1949年、1956年,台风毁堤严重,双桥村龙王宫江堤被冲毁,后逐步加固修复。1999年,宁波三江六岸防洪整治工程实施,甬江江堤得到全面治理。1994年、1996年、1998年,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《甬江防洪规划报告》《甬江干流堤防规划》《甬江流域综合规划》,在此基础上,三江六岸防洪整治工程开始实施,至2005年,江北段治理完成。

  姚江干流全长107.4公里,我区境内总长32.8公里。1959年,我区甬江街道内修建了姚江大闸,两岸农业生产受益匪浅。但因潮汐吞吐被截,甬江潮波变形,水沙关系失衡,引起闸外尾闾和甬江干流泥沙大量淤积,过水断面缩小,影响航运及排涝。1967年至1984年,我区累计清淤215.8万立方米,1991年至2001年,又累计疏浚土方93.33万立方米。

  慈江全长28公里,江北区段从化子闸至慈江闸长14.45公里。1974年,建成慈江大闸,与镇海化子闸配套,慈江变成排水、蓄水两用河道。2006年,慈江进入全面整治,河道拓宽到60米,两岸堤顶高程3.13米,并结合新农村建设,以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做建设。

  据不完全统计,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,江北境内共投资5.53亿元,建成水库5座、山塘34座;新建、改建水闸102座;先后建成和改扩建抗旱翻水站12座,排涝泵站69座;建成江塘66.96公里,整治河道407.66公里;建成旱涝保收农田10万亩。

  改革开放初期,我区水利工程除水库、农田土地平整项目外,水利建设投工大部分使用在河道整治上。1982年以后,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业产业体系开始调整,农户投劳主要以农田田间工程为主,其间兴建了大量“三面光”渠道、石砌排水沟、抽水机埠等田间工程。1990年以后,随着经济发展,水资源需求量增加,而河道的自然淤积,蓄水量因之减少。河道作为以公共效益为主的平原水利设施,其新一轮治理又被提上议事日程。1996年和1997年,区政府投入123万元,购买了7艘挖泥船;1998年,区农林水利局又购买了1艘吸泥船。从此,我区河道疏浚完全由机械化施工。从1996年至2002年,河道疏浚共完成土方420万立方米,投入资金1260万元,河道整治的推进,带动了生态化新农村的建设步伐。

  2006年开始,我区水利工程不再仅仅满足于防洪抗涝、农业灌溉,而是将其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,统筹考虑防洪排涝、生态景观和区域开发等综合因素,以“宜居江北”“绿色江北”为平台,打造了一条又一条风景优美的生态绿带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区累计完成千里清水河道工程30公里,河道疏浚150多公里,水利投入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。

  我区地处姚江中下游,位于河网末端,区域内大小河网在甬江和姚江流域接壤处均有堰闸配布,河网属封闭或半封闭状态,水体流动性较差。除姚江和甬江外,全区大小河流有234条,总长332.7公里。其中,河面宽在10米以上的较大河流有134条,总长56.56公里。

  2000年之前,内河河网水质环境恶化的最大因素是氨氮超标,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生活垃圾污水与畜禽养殖。部分农村水环境状况不够理想,一部分河流水质较差,尤其是在还没有实施雨污分流的城郊接合部、农村集中居住地及畜禽养殖场周边河道。由于未建污水处理或雨污分流设施,加之部分居民缺乏水环境保护意识,向河道直排污水、随意倾倒垃圾,水环境质量形势较为严峻。2001年,我区农村里的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60万吨/年,畜禽污水81.5万吨/年,化肥使用总量2.7万吨/年。

  为此,我区划定了畜禽禁养区,定期治理河道,对农村区域的涉污企业实施关停并转;在群众中进行环保宣传,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。至2006年初,我区农村做到村村有环卫设施、有保洁员。慈城镇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2005年度“全国环境优美乡镇”。

  慈城镇有近20家金属表面酸洗企业。其中,不锈钢丝表面酸洗企业9家,经常将含有镍、铬等重金属离子的有毒、有害污水直接排至附近河道和农田,污染环境。2003年7月起,我区实施综合整治,投入70万元,建成处理能力为50吨/日的慈城镇酸洗废水集中处理中心,18家铜制品和不锈钢丝酸洗企业完成了内部整改。

  我区的饮用水源为姚江梅林水厂和英雄水库。2003年3月初,我区对梅林水厂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2个养猪场、5个养鸭场、养鹅场及鹅制品加工场、豆制品加工场以及姚江南岸大量的工业、生活垃圾,采取关闭、搬迁、清除等一系列措施,消除各类污染源。2004年以来,慈城镇对英雄水库上游金沙村等4个村的畜禽养殖场关停搬迁,至2007年基本完成,并对库区环境进行治理,极大减少了畜禽污染对水库水质的影响。

  2008年,慈城镇古城、工业区、庄桥工业区、洪塘中路的污水管网工程陆续完工,槐树小区等3个老小区的雨污分流设施改造逐步完成,东邵村、西卫桥村和夏家村的生活垃圾污水直接进入市北区污水大管;河西村、河东村和邵家渡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全部竣工。7家畜禽养殖场各投入15万元开展污水净化沼气工程,新建7个100立方米的厌氧池。河道水质比往年有明显改善。

  2014年,我区“五水共治”攻坚战拉开了帷幕,明确了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”的目标,引入第三方管理模式,在立项、设计、招标等环节实行“九统一”,两年开工建设46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,至2015年底覆盖所有建制村,农户覆盖率达80%以上。同时,我区开展“清三河”专项行动和畜禽整治行动,全面消灭垃圾河,完成黑臭河治理39条、共104.5公里,累计关拆畜禽养殖场342家。截至2016年,我区累计投入治水资金50亿元,实施治水项目315个,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。

  紧接着,“剿劣”攻坚号角吹响。我区编制了《江北区剿灭劣Ⅴ类水体暨“污水零直排区”创建行动方案》,坚持“一河一策”,对全区240条河道全部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;同时,在全市首创“区级河长责任清单交办制”,通过“大河长带小河长”,将沿线支流全部纳入流域治理,同步安排和落实治水工程建设项目,由区级河长负责对账销号。2017年9月,全区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通过区自查销号验收,我区全域剿劣工作通过市检查组验收。

  我区以打造“会呼吸”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,高效推进“水弹性城市”改造,统筹解决流域污染治理、小区截污、城区内涝、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。截至去年,试点区子项目161个,完工项目数86个,在建项目数63个,项目完工率53%,完工面积23平方公里。同时,我区积极打造农田湿地化改造试点,先后完成宝云庄湿地、裘市片区、甬江外漕村湿地等4000余亩农田湿地化改造,提高了农田综合利用效率,也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。

  为加快水体自净能力,区水利部门委托专业单位,研究制定了江北区河道生态换水方案。通过河道水系建模,确定最优换水通道、闸泵调度及生态流量方案,以达到换水效率最优化;此外,积极谋划水系沟通工程,相继推进江北大河–畈里塘河、后姜河等水系联通工程,打通了区域内“断头河”,并建立区域生态补水协调机制,落实三天一翻水的补水常态机制,加快了水体自净,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。

  我区坚持以人为本、人水和谐的科学理念,打造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河畅、民富、水韵”的美丽河道。日湖完成了泵站改造、周边小区雨污分流改造、周边水弹性城市改造及人工支流水体治理等工作,目前已成功创建宁波市美丽河湖。官山河已通过省级美丽河湖创建现场验收。通过美丽河湖的建设,河湖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,旁边的环境进一步美化,人水相亲氛围进一步浓厚。


>